婚姻平淡是否要依赖第四类情感 [图文]
|
www.ofplay.com 来源: 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9-3-23
阅读次数:736 |
婚姻第四类情感◎
叙述人化名: 小菲
性别: 女
年龄: 32岁
职业: 大学讲师
我曾经一直相信“第四类情感”的存在并渴望着能拥有一份激动人心的感情。
我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然后留校任教,这些年过得平淡无奇。丈夫是我大学时代的学长,毕业后做了公务员,现在已升到副处级,我们结婚6年,经济条件算是不错,但还没要孩子。
我觉得我的生活仿佛一杯白开水而且是渐渐放凉的白开水,每天重复着走在校园中,备课讲课开会,回家和丈夫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那么几句话。有时候我的心里有很多杂念和莫名的忧愁,但是只要看着他理所当然懒洋洋的脸,我就觉得没法讲给他听。
后来,在一次老同学的聚会中,从同龄人那里,我听到了“第四类情感”的说法。男女之间有心灵的沟通和相互的眷恋却从不越雷池一步,保持着温存而有距离的默契。
我想,如果我的身边也能出现这样的“蓝颜知己”,这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我渴望“第四类情感”,这种渴望甚至超过了我少女时代对恋爱的向往程度,不久,我竟然真的有了一个“蓝颜知己”。
他叫旭阳,是我公开课的学生之一,在职研究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是那种精力旺盛、很阳光的男人,身材高大健壮,爱玩爱闹,跟我丈夫正好是相反的类型。我发现,他在课堂上常常注视着我,课间我在教室里的时候,他故意和大家说笑以便引起我的注意。果然,在上半学期快要结束时,他约我课后到市中心的咖啡厅坐坐并且向我表达了他对我的爱慕之情。
我记得当时我出奇地冷静,可能因为他并不属于会令我动心的那种类型吧。我告诉他,我和他之间相爱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已经结婚了。
没想到从此以后,我和旭阳之间产生了“第四类情感”。
我们会一起去吃饭喝咖啡聊天,我喜欢听旭阳谈论他所了解的时尚讯息,那是校园内没有的精彩。他也很会说笑话,每每我有什么不开心,只要他一给我做“心理按摩”,我就忘记了烦恼。慢慢地,我有什么心事也习惯了讲给旭阳听,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并且耐心地安慰我,而且随时随地,只要我一个电话,他就愿意出来陪我。
其实从他的眼神中,我能看得出他依然爱着我,否则也不会这么尽心尽力地陪伴我,逗我开心。有时候我觉得这种“蓝颜知己”的身份,对他实在不公平,可是我又这么享受他的陪伴和这种轻松愉快的感情。
不久之后,我又有了一段“第四类情感”,如果说,前一段像海水般蔚蓝而愉悦,后一段就如烈焰般火红而伤人。
在一次研讨会中,我偶遇了邻校的年轻副教授芮华,我想我在见到他的第一面就爱上他了。以前我只在论文集和旁人的赞赏中知道他的名字,一见之下,他演讲的风度和才学简直太让人倾倒了。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协助他一起做课题的机会。
在工作中,他对我的专业水准和工作态度也很欣赏,但是他的暗示让我明白他对妻子和女儿非常重视,而且他的学术地位与仕途都不允许他有任何遭人议论的话柄。于是我成了他的“红颜知己”,心照不宣地在他烦恼的时候替他分担忧愁,在他工作繁忙的时候替他去为妻子、女儿挑选圣诞礼物。
我如此眷恋与他共同度过的时光却又刻意地和他保持距离,因此我的内心充满了忧伤。他有两次则感慨地对我说,小菲,我真的很依赖你。
我想,我和他就仿佛我和旭阳的位置做了一个互换,命运果然是公平的。
这个时候,旭阳和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相爱了,我烦恼的时候他不能再随叫随到,我感到他正与我疏远,而这一头是我与芮华的无奈。于是,我不再相信“第四类情感”。
心理分析
这个案例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困惑的问题,“第四类情感”究竟存在吗?
小菲在没有获得这类感情之前一直相信它的存在并渴望它的出现,但是在经历了两次定义完全符合的“第四类情感”之后又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
相信它的存在是因为小菲在平淡的感情生活中需要一个出口。网络上曾经有过一个近万人参与的调查,汇总的数据表明,55%以上的人相信有纯粹的“第四类情感”存在,而62%以上的人动过寻找“第四类情感”的念头,显然小菲的想法是普遍的。
为什么小菲经历了“第四类情感”以后又认为它不存在呢?那只是她对这类感情的失望,她的失望在于她与芮华之间的感情投入并不对等,而她和旭阳之间的感情又没有能持续下去。失望并不是否认的理由。
不同程度和成分的感情存在于每时每地。
小菲的结论是错的,“第四类情感”当然存在,任何事物都不是非此即彼、黑白两分的,亲情、爱情、友情之间本来就有无数中间地带。不论“第四类情感”这个概念能否精确地概括出某种状态,至少,任何一份感情都是在各种感情的成分间不断变化并且在时间中随时消长,无论持久或短暂都是机缘所定。同样的,任何一份感情都会有苦有甜,有收获多于付出,也有付出多于收获,有令人安慰的,也有令人煎熬的,小菲不能因为感觉痛苦就否认她与芮华之间的“第四类情感”,也不能因为短暂易变就否定她与旭阳之间的“第四类情感”。
“第四类情感”被专门定义揭示了现代人的情感消费观。
关键问题其实不是“第四类情感”是否存在,而是这种状态被特别地定义出来,在没有任何学科意义的前提下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被定义出来”这种现象本身反映了一种值得讨论的公众心态。小菲把这种定义理解为一种爱情的替代品。
这种爱情的替代品是“激动人心”的,但又是“高贵”的,其“高贵”当然在于用这个“第四类情感”的称谓命名之后,它就区别于排行第三类的爱情,这样当事人就不用背负“出轨”或者“第三者”的恶名,一个是寻找红颜或蓝颜知己,一个是堂堂正正的“第四者”。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小菲追寻和沉湎于“第四类情感”的过程中,她始终没有提及对丈夫的考虑,因为有了这个了不起的新名词,她大可以心安理得。
另一方面,这个名词微妙地显示了这类情感的倾向,“第四类”的称呼让它同时区别于友情,这泄漏了大部分使用者的潜意识。不属于友情范畴的“第四类情感”参与者事实上更倾向于爱情的敏感地带。
其实很大一部分的“第四类情感”都是由于某一方对另一方怀有爱情的期望。正如旭阳对小菲求爱不成,结果成为小菲随叫随到的“蓝颜知己”。小菲对旭阳没有来电的感觉,但是她喜欢这种所谓的“第四类感情”。
当对方也认同了“第四者”的身份以后就不能犯规成为“第三者”,至于“第二者”,那相隔级别是更远了,这样对享用者来说岂不是很安全。
而小菲与芮华的关系正好是颠倒了过来,小菲心照不宣地替芮华分担忧愁,甚至替他去为妻子、女儿挑选礼物。她虽是忧伤却甘愿暂时处于这样的状态,因为眷恋与他共度的时光,权且保持这似恋非恋的距离。
在“第四类情感”中,主动方要的都是这个“甘愿”,由此可见,芮华也很享受这种被爱但不用太负责任的感情,他对小菲说很依赖她,但他心里更明白这种感情究竟是什么。如果一方有爱,另一方会在前者的投射性认同中也或多或少有情愫产生。而“第四类情感”这个说法的产生只是炮制了一类被现代价值观所赞赏的“情感消费品”。异性间愉悦人心的关系、获得相关的呵护与照顾,有貌似时尚的美誉度、低内疚感、不留恶名——实在不失为现代人的另类情感消费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