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魔晒裂大坝 洪魔来了咋办? [图文]
|
www.ofplay.com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更新日期:2006-8-24
阅读次数:885 |
昨日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今年成都干旱频繁,尤其是近期高温伏旱已创历史之最,导致成都市部分地区水库、塘、堰干涸。一些地方的水库大坝因长时间缺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给水库的运行管理和安全度汛带来隐患。成都市水务局特别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度汛。

6座水库大坝裂缝
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成都春旱、夏旱、伏旱连续发生,出现了罕见的高温伏旱天气,创下了历史之最。极端气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旱灾,也对成都各地的水库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导致不少水库水位降至死库容以下,部分水库土坝出现了裂缝。成都市水库最多的金堂县就出现了多起水库大坝裂缝。8月上旬,工作人员发现上梁水库出现裂缝并及时处理后,又对金堂县所有水库进行了安全检查。检查发现,该县土桥镇7座小(二)型水库中有5座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现象。其中最为严重的五星水库大坝出现了缝宽达5厘米的坝顶纵向裂缝和数十条横向裂缝,严重危及大坝安全。
专家现场指导抢险
发现五星水库大坝出现严重裂缝后,成都市水务局、金堂县水利局立即组织了紧急抢险行动。8月19日,成都市、金堂县特别组织各乡镇分管镇长、各水利站和水库管理人员在土桥镇五星水库召开了水库安全与防汛抢险现场工作会,对水库裂缝等险情的发现和处理进行了现场培训;成都市水务局水利水保处专家特别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24小时盯防险情
市水务局特别强调,为确保水库和下游群众安全,水务部门已经向成都各地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确保水库安全度汛的通知》。要求各有关区(市)县要组织人员对所管辖水库进行拉网式巡查,重点检查大坝有无滑坡、裂缝、渗漏、塌陷、白蚁危害,溢洪道有无损毁,放水设施启闭是否正常等情况,同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务必确保水库工程和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知》还要求各地要进一步落实水库防汛责任制,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警惕久旱后的大暴雨等突发因素对水库带来的危害。
大旱烤出水利“欠账”
入夏以来,我国15个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伏旱,其中重庆、四川更是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不少地方溪河断流,农作物大面积枯死绝产,城乡居民出现饮水困难。嚣张的“旱魔”在肆虐灾区的同时,也“烤”出了水利设施的漏洞和“欠账”。
此次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遭遇的特大旱灾,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重庆市水利局派到区县指导抗旱救灾的人员发现,有的地方的水利设施不配套,许多库、塘已多年没有维修,发生旱灾后,水库里的水要么放不出去,要么到不了目的地。还有的水库通往村落和稻田的水渠被人为损坏,10年时间都没有得到有效修复,村民遇到旱灾准备抽水抗旱时,才发现水库不能再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干死。另据报道,重庆市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也仅有48座,且库容较小。全市耕地面积2420万亩,通过水利工程灌溉的农田仅有956万亩。
重庆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在历年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不少地方缺少骨干水源工程。现有水利设施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配套不齐全,老化严重,难以在抗旱中高效发挥作用。
资金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慢,短期内甚至难以看到效益,导致很多地方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滞后,抗灾能力低下。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重,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发生干旱的概率和风险进一步加大,防旱抗旱仍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在抗旱减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次严重的旱灾警示我们,为了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各地政府应该未雨绸缪,科学规划,在充分运用公共财政投资手段的同时,借助市场机制,调动群众和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投入机制,兴建、改造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和大中型水利工程。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新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旱灾袭来时心稳神定,沉着应对,确保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安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