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迹几十年 白鹭翩飞锦江畔 [图文]
|
www.ofplay.com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更新日期:2007-11-15
阅读次数:860 |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A 曾经的“龙须沟”成了居家福地
见证人:原府南河南河管理站站长 姜德理
从2002年原府南河南河管理站站长姜德理第一个提出整治城区中小河道以来,成都河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龙须沟”变成了市民居家休憩游玩的福地。
白鹭翩飞锦江畔
清理河岸:派发数万份《告居民书》
12日,记者在清江南街一居民楼里找到了姜德理。姜德理说,2002年,像砖头堰这样恶臭扑鼻的中小河道还比较多。为彻底整治,姜德理和南河站的工作人员沿着河道采用上门服务的方式,每家每户发放了数万份《告居民书》,请居民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
城市行动:清淤除臭治污还清流
姜德理说,在过去的5年中,成都全民治水,整座城市都在行动。治理前的摸底河等中小河道,是几十家大型养殖场排污水、排粪便的渠道,南河橡胶坝所拦截的水几乎全是又黑又臭的粪水。“为改变这种局面,整个成都都花了大力气来整治,将养殖场全部搬迁,截断了污染源,并铺设城市雨污水管道,为治污清流铺平了道路。”
看好未来:生态湿地泽被成都
姜德理说,除现有湖泊外,成都还将在主城区内规划清水河生态湿地、江安河生态湿地、三圣乡生态湿地、十陵景区生态湿地、东郊生态湿地、北郊生态湿地、上府河生态湿地和新世纪公园生态湿地。届时,八大湿地相互配合,既可净化成都水质、调节城市气候,起到“城市之肾”的作用,又能给市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空间。记者杨东 摄影雷远东
B 白鹭回来了 河里又有了鱼儿
见证人:沙河管理站站长 蒋德荣
32.48亿元、12.2万株高大乔木、310万株各类花草、21万平方米草坪……说起这诸多有关沙河综合整治的数据,沙河管理站站长蒋德荣如数家珍。过去5年里,这些数据聚合在沙河身上,将一条脏乱差并与臭味污水相伴的旧沙河“再生”为一条蓝绿融合、绿意盎然的新沙河。
改造前 旧沙河不堪重负
2001年9月,市政府决定对沙河进行综合整治,这对半年前才从南河管理站调至沙河管理站任站长的蒋德荣来说,无异于一针强力“兴奋剂”。
蒋德荣的干劲来源于旧沙河给他的震撼。“沙河由一条人工河道改造而成,承担着成都东郊工业区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排涝和灌溉华阳、中和场4万亩农田的功能。数十年光阴流逝,沙河逐渐成了城市环境的一个心病。”在对沙河的巡查中,眼前的一幕幕景象让蒋德荣的眉头越皱越紧,沙河已不堪重负。
改造后 新沙河让人自豪
2001年11月28日,整治工程启动,蒋德荣和同事们全心投入到为各施工单位 “保驾护航”的巡值工作中。
一切都是快节奏的,沙河在一点一点变换着模样。沿河20多家企业实施了整体搬迁,旧有的土堤被生态河堤取代,乔木和各类花草均匀地种在河堤上,被移走的垃圾山、养殖场留下的空地成了21万平方米的碧绿草坪,河道两侧50米-200米范围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绝迹几十年的白鹭又回到了沙河边,河里又有了鱼儿。以前守水闸的同事都说,现在就好像在公园里上班。而在以前,值守水闸的同事每天忍着沙河水散发的恶臭吃饭成了最艰巨的事。”蒋德荣的话里满是自豪。
2004年12月,沙河改造一期工程竣工前后,蒋德荣和许多同事都做了同一件事:带上家人把新沙河逛了个遍。
“成都三大河道整治完毕,沙河以后还将增加景观、广场,以进一步完善功能。”蒋德荣的话远不是“结束语”。
C 没了黑烟 支气管炎好了不少
见证人:成都市环保宣教中心副主任 李长明
成都市环保宣教中心副主任李长明,这位全程见证了成都创模的当事人,畅谈了对成都环境5年来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慨,对成都未来的生态环境改善更是充满信心。
我为成都环境变好而骄傲
“2002年提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来,成都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新鲜了。作为一名环保工作人员,我为成都感到骄傲。”李长明开门见山地谈起了成都环境所发生的显著变化:2007年的水质比2002年的水质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水更清了,市民的生活环境更好了;浣花溪、北湖、府河、南河水质好转,让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提升。
李长明特别讲述了一个朋友在摸底河边买房子的故事。当时,由于水还有点臭,这位朋友根本不敢买这套靠水而居的房子,在咨询李长明得到摸底河要大整治、环境肯定好转的答复后,这位朋友买下了房子。如今,这套靠水而居的房子,价格早已翻了两番。
黑烟没了 支气管炎都少了
“说起成都的环境治理,就不得不说起空气质量。如今成都空气质量可比5年前好多了,大家看到灿烂阳光的日子也更多了。”李长明翻开厚厚一叠资料说,5年前,大家记忆最深的是,为保证城市用电,成都热电厂等火电厂那几根大烟囱不停地向外面冒黑烟的场景。
李长明讲了一件让他记忆犹新的事情。2005年,正式关停热电厂后,中央电视台派记者到成都采访,李长明带着央视记者采访了在热电厂周边生活的一位七旬老大爷。老大爷什么都没讲,只告诉央视记者,这几根烟囱不冒烟后,他支气管炎发作的频率低多了,精神也好多了。“出现这样变化的背后,是成都大力推进大气环境治理的结果。”李长明说。
未来成都打造环保城市群
谈起未来,李长明说,成都下一步将大力打造环保模范城市群,通过改善整个区域的环境来改善成都市民的生活,让大家生活质量更高,生活环境更美。
李长明透露:成都将以“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载体,在温江、郫县、都江堰、蒲江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以成都为中心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
记者蔡宇 杨东 摄影雷远东
记者手记 特殊的记录为了更美好的家园
治理中小河道、雨污分流、沙河整治、关停火电厂……从2002年起,“环境保护”就逐渐成为成都最热门的词汇。一个政府的主导,唤醒了一座城市的环保意识。5年来,这座城市水变清了,河道变美了,天空更蓝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多了,人们环保意识更强了,生活更舒适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将目光锁定在姜德理、李长明、蒋德荣的身上,通过讲他们的故事,看他们的奋斗,来感受整个成都脉搏的跳动。
这是一次特殊的记录。
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变 “龙须沟”为湿地公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等,这些曾出现在本报报端的新闻事件,我们为您再次呈现。是因为,在过去5年里,成都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工作中迈出了一个个坚实脚步,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相契合。过去5年里,这些工程大多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中,其成果正为百姓所享。
是的,身处的城市越来越漂亮,这就是你我骄傲的所在。所以有了这次特殊的记录,既是回忆,更是展望——明天,我们的家园必定会更美好。
|
|
|
|
|
|